2018年11月

南怀瑾老师讲述:什么叫真打坐,打坐也叫宴坐,不依身,不依心!

真正的打坐叫宴坐,不依身,不依心,不能得定不能证得的第一个困难,就是不能远离身心的作用。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。所谓性空,以成唯识的道理,第六意识的念空,才能证得。以菩提道的次第来讲,这个时候是证入空性的入门。我们不能证得空性的原因,是因为一切都有所依。

南师说:

真正的打坐叫宴坐,不依身,不依心,不依也不依,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,歪着脖子、皱着眉的……都被身体困住了。再不然就依心,就连依个空也不对。你们都没有宴坐,是在熬坐,干熬,熬腿子。那么你说我不熬也不依,算是得定了吧,这算是佛法吗?不是的,那是定相。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,大彻大悟了。你要大彻大悟,不在宴坐,但是也不离宴坐,动也对,静也对,就彻悟了,所以说「趣向佛慧,起于宴坐」。……

不论大家学打坐、学定、学参禅、学密,不能得定不能证得的第一个困难,就是不能远离身心的作用。随便学哪一个法门,身体的感觉去不掉,也就是身体的障碍去不掉,妄念思想不能清净,不是不能停止,停止了就成了断见。因为身心都不能远离,所以连最基本的法门都不能证得。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。所谓性空,以成唯识的道理,第六意识的念空,才能证得。以菩提道的次第来讲,这个时候是证入空性的入门。

所以,本经开头,佛叫舍利弗去问疾,舍利弗不敢去,就是为了宴坐这个身心的问题,受了维摩居士的呵斥,挨了骂。什么叫宴坐?我们所有修定的法门,不论大乘、小乘、不净观、白骨观等等,打坐通称为宴坐。真正的宴坐,如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上提到,「不依身,不依心,不依于三界,于三界中,不得身心,是为宴坐」,与《维摩诘经》的道理一样,是大乘佛法。我们要反省了,不照古代研究经教的方法,而从实际的研究方法讨论,我们不能证得空性的原因,是因为一切都有所依,厌离心生起还是个普通心理,要修证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,不依心,连那个不依空的境界都还要放下,这才够得上说是在打坐,才真正是学佛的入门,才是基本的成就。

——《维摩诘的花雨满天》

「宴坐」就是打坐,清净安详谓之宴。你们打坐能清净安详吗?念头进进出出的,眉头还皱着,又觉得腿子酸。从前须菩提尊者,有一次在山中打坐入定时,空中有天花落下来,就问是哪一位天人在散花。空中有声音答自己是梵天,因为看见您长者在这里说法,所以散花供养。须菩提说自己并未说法,天人就说,尊者以不说之说,我以不闻之闻,所以供养,这是说到打坐的问题。

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:唯!舍利弗!不必是坐,为宴坐也。」舍利弗说,我正在打坐时,维摩居士到来,不客气地说,喂!舍利弗!你以为这是打坐吗?

「夫宴坐者,不于三界现身意,是为宴坐。」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,不于三界现身意才是打坐。这还不是入定!要在三界里面没有身和意才行,你坐下来腿发麻,头胀,就都是现身,思想念头去不掉就是现意。

六世达赖喇嘛以活佛之尊,都老实承认过念头去不掉,他说:

入定修观法眼开

祈求三宝降灵台

观中诸圣何曾见

不请情人却自来

他又说:

动时修止静修观

历历情人挂眼前

肯把此心移学道

即身成佛有何难

曾虑多情损梵行

入山又恐负倾城

世间安得双全法

不负如来不负卿

六世达赖喇嘛晚上易装偷出宫门,去酒家寻欢,这种事都做过。他有六十六首情诗留下来,这些诗你们好好研究,有帮助。

回头说打坐时起这些念头,就落入欲界、色界甚至无色界,都在三界现身意了。不是意动,就是身动,这就不是宴坐。

「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,是为宴坐。」没有离开灭尽定而现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大威仪。自己随时随地在灭尽定中,不妨碍走路、讲话、吃饭、骂人,这样才是打坐。

「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,是为宴坐。」凡夫该做的事都做。像第六代达赖就作凡夫的事,「肯把此心移学道,即身成佛有何难?」大家以为他没成就,清朝召他去北京问话,被逼上路,他走到青海不想去了,盘腿一坐就走了。你看他有这个本事,来去自如,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。

「心不住内,亦不在外,是为宴坐。」心不在内,不在外,难道在中间?心究竟是在哪里?

「于诸见不动,而修行三十七品,是为宴坐。」于法身境界不动摇,虽然已经到达无功用不动地,但外表还是老老实实,从基本的三十七菩提道品,一步一步地修给人看。

「不断烦恼而入涅槃,是为宴坐。」本来就在涅槃中,不须要切断烦恼,你能悟到这样,才叫打坐。

「若能如是坐者,佛所印可。」维摩居士把舍利弗奚落了一大顿,告诉他,能这样打坐才是诸佛弟子。

——《维摩诘的花雨满天》

南怀瑾先生:一阴一阳就是一善一恶,有善必有恶,有恶必有善。善继就要均衡调和。

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有反,但是调和正反的,一阴一阳要达到调和、均衡,便得了道,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阴一阳的。至善是没有善,也没有恶。有一个善的存在,就有一个恶的存在,善过了头就变成恶了。这个宇宙间相对的法则,善恶是非与利害都是相对的。善继。如何教他善继?就要均衡调和。

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,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

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有反,但是调和正反的,不是矛盾的统一而是均衡一阴一阳要达到调和、均衡,便得了道,不均衡便不得道。所以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这就是孔子特殊的地方。为什么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?善有什么好处呢?为什么一切的宗教都是提倡去恶为善?因为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阴一阳的。一阴一阳就是一善一恶;有善必有恶,有恶必有善;有是必有非,有非必有是。天地间的善恶是非,哪一个对?都不是绝对的,道德也不是绝对的。

譬如说道德礼貌:在某一个时候是道德,换一个时间、换一个空间,你那么做就不道德啦!甚至在另一个时候,却反而成罪恶了。所以善恶是非、道德黑白,是没有绝对的,都是人为的。说一个绝对,就是相对了;因为绝对是从相对而来,对相对的而言,才会产生绝对的观念。形而上的统统被佛说完了,所谓“不可说,不可说”、“不可思议”。但是他老人家己经犯了错误啦!明明说不可说,但他已经说了,说了什么?说了一句“不可说”。可知形而上就是这样一个东西。

形而下是没有绝对的,只有靠人为来调整它;所以说: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这个善字,到孔子的学生曾子作大学时,加了一个“至”字,成为“在止于至善”。什么叫至善呢?至善是没有善,也没有恶。有一个善的存在,就有一个恶的存在,善过了头就变成恶了。像父母对儿女的爱,关心过度,最后会令你很痛心。所以爱人是痛苦的,被爱是幸福的;一点没有错!但是一个人如果幸福得太过头了,那又一点都不幸福了;你什么都关心我,我会很讨厌。被爱得太过分了,不是好事;善得过分了就是恶。

这个宇宙间相对的法则,善恶是非与利害都是相对的。为什么会如此?你说人活着真麻烦!有那么多麻烦,那你不要活去死好了。有人说死了倒好,一了百了。我说如果你到了那边,发现那边的痛苦、麻烦比这里更多,想想还是回来的好。可是老兄!你要叫我为你回来作担保,替你去领入境证,我可办不到啊!有位同学伤心了来找我,说:老师!我还是死了的好。我说:死了就真解脱了吗?他说:我认为。我说:你先要去考证考证啊!万一死了的地方比这里还要麻烦,后悔可来不及了;要考虑考虑啊!这是真的呀,你可知道那个世界,跟这个世界一样的麻烦吗?如何使它不麻烦?善继。如何教他善继?就要均衡调和。所以孔子说:继之者善也。

——恭录自《易经系传别讲 》

南怀瑾老师:一阴一阳之谓道,是个什么道?有中和就有分化!

有中和就有分化,这个均衡的存在,就是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阴极阳生,阳极阴生,这个道不是讲本体之道,是讲用。宇宙万有一切的象,它的用都是两个相对的力量而产生。因为阴极阳生,阳极阴生,是必然之道。不管现象怎么变,道的本体是不动的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

这里边问题就很多了。这个道,不是本体之道,是应用之道。所以我常说,讲中国文化有两个问题最难解释:一个是“天”字,一个是“道”字。中国文字是从六书来的。譬如这个道字,有时候讲形而上,有时候讲形而下,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说、不可说的,所以说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。

有时候形而下的法则也叫道,甚至我们走的路也叫做道。所以一个道字、一个天字,有好多种定义。研究上古的文化,譬如我们读老子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一个道字用了三四次,有时候用作名词,有时候用作动词。动词与名词的意义就不同了。所以我们读古书时,对某些特定的文字,不能呆板地看。

现在《易经》上讲的这一句,是应用之道。宇宙之间任何东西,都是一阴一阳。譬如有个男的,一定有个女的,“之谓道”——这个道是个法则。有一个正面,就有反面。宇宙间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。

明末清初有个大文豪,与郑板桥齐名的李渔。他说世界本来是个活的舞台,几千年来,唱戏的只有两个人:一个男的,一个女的。这句话实在不错。几千年来,这个世界舞台上,历史就是剧本,演员只有两个人:一个男人,一个女人。

修道的人有句名言:“孤阳不生,孤阴不长。”单阴独阳是不能有成就的,必须要阴阳配合。不过,这句话被后世外道的人所盗用,认为修道要一阴一阳,要男女如何如何才可成道。那是胡说,靠不住的,不要上当。但是宇宙间的法则的确如此,一阴一阳,缺一不可。

如果我们拿政治哲学来讲,民主政治就是一阴一阳。有你的一派,就有我的一派,这是必然的。如果清一色那就不好玩了。试想,如果人人声音一样、面孔一样、思想一样、动作一样,没有男的也没有女的,大家一个面孔、一个方式,你说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玩?我想大家活不过三天就厌烦了!因为人形形色色,又要吵架、又要吃醋、又要捣乱,一天到晚都有事情做。人天生就是这么一回事,懂了这个,也就懂了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

《易经》所谓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并不是道家旁门所讲男女的阴阳,而是讲宇宙的体用。本体是寂然不动的,它起的作用,就是“用与象”。每一个现象都是相对的正反两个力量而成,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。

有人讲《易经》讲到这里,说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。那也是不对的,不要乱扯!相对论是相对论,我们中国人很多认为你跟我相对,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这种科学观念是很笑话的。

《易经》所讲的这一个相对,是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相对;站在西方的逻辑来看就是矛盾。这个矛盾最后当然还是统一的、中和的。不过西方唯物学家的矛盾统一,是反面的看法;中国的相对是中和的、是从正面来看的。这个观念,学逻辑、学哲学要特别搞清楚。

现在一般东西方的应用逻辑,都是从黑格尔的思想来,多半讲正反合矛盾统一,忘记了东方看正面相对的中和。有中和就有分化,这个均衡的存在,就是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阴极阳生,阳极阴生,这个道不是讲本体之道,是讲用。宇宙万有一切的象,它的用都是两个相对的力量而产生。

甚至于说我们自己的心理,也是相对的。当我们心里刚刚宁静的时候,我们的坏思想就想来了。当我们烦恼痛苦到极点的时候,又很希望求得宁静。用阴代表烦恼痛苦,用阳代表宁静安详,就知道没有绝对宁静的时候,也不会有绝对烦恼的时候。

因为阴极阳生,阳极阴生,是必然之道。不管现象怎么变,道的本体是不动的,能够懂了这个原理,把握这个原理,就是“继之者善也”。换句话说,假使善恶代表阴阳,有善必有恶,有恶必有善,善恶两个一定相对。

--摘录自《易经系传别讲》

台湾学者曾仕强老先生去世 患癌后依旧乐观:人生是来享受过程,而不是来计较结果的,结果每个人都一样

台湾学者曾仕强老先生于2018年11日11月19时54分在台湾去世,享年84岁。
曾仕强1934年生于福建,长于台湾,后游学欧美等地。
他著有《易经的奥秘》、《中国式管理》、《易经的智慧》、《道德经的奥秘》、《胡雪岩的启示》等数十部著作。
2007年以来,他还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节目,并因解读《易经》、主讲《胡雪岩的启示》等讲座,渐渐为大陆观众所熟知。
2016年,曾仕强积劳成疾。
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,他曾在镜头前乐观地谈到自己患病后的生活。
他说:“生死是有命的,那过程很重要。我们要欣赏那个过程。所以我就常常跳出自己看自己。这个老先生得了癌症,而且还已经扩散,无从开刀起。他又八十几岁了,经不起化疗的折腾。那怎么办呢?那只好快快乐乐地面对它。所以每个人来看我的时候,都看我笑嘻嘻的,没有什么,既不怨天尤人,也不在那里叫苦连天。”
曾仕强也在讲座中多次谈及人生。
他曾笑言,人生是来享受过程,而不是来计较结果的。
“其实结果很简单,结果每个人都一样——三尺高,三尺宽,六尺长。不要结果论,那个过程的曲折才是我们享受的历程。”他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