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

张至顺道长内八部《长寿功》图文解说(下)

(接中)

第七部 白鹤踏波定神思

【7-1】两手左右分开下垂至两腿腿侧,掌心向后。

【7-2】左腿屈膝,脚尖点地,脚根稍提起,两手上提至心窝,手心向上。

【7-3】双手继续上提至胸上。

【7-4】双手沿左右肩胛骨转向脑后,两手背相靠,指尖向下。

【7-5】双手从脑后向上经百会,手心朝下,手指向前,两手靠拢;同时,左腿提起,右腿伸直,整个动作如白鹤独立。

【7-6】左脚向前踏步,同时,双手向前下落,动作如同白鹤漫步。

【7-7】双手继续下落至身体两侧,身体重心在左腿,右腿向前跟步,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屈膝,稍停。

【7-8】上体动体与【7-(1~7)】相同,两腿交替向前踏步。当左脚提起时,右脚独立;右脚提起时,左脚独立。如此反复进行,像白鹤踏波自然行走。

7ac049275878229b23c1135a5ca2f7e2)

【7-9】收式:最后一次手脚不再向前,立定原位,双掌横脐部,上下旋转一圈,覆于脐之上下。

第八部 鱼沉海底寿命长

【8-1】上游:两手交叉手腕上下相靠,指尖向前,置于腹前。

【8-2】手掌像鱼尾左右摆动几下。

【8-3】两手向左右分开表示鱼两侧的鳍。全神贯注,目光内视(或微闭双眼)北海(在脐下气海,即下丹田)海底,稍停。

【8-4】然后,两手慢慢、轻轻向上扇动,意想有一条鱼,随双手的引导,从北海海底开始慢慢向上游动。双手继续由下而上缓慢扇动,引导鱼由北海缓缓地游上黄海,稍停。

【8-5】两掌轻轻左右扇动,引导鱼由黄海缓缓上游至南海海面,此时,精神专一,神光(目光)内守南海海面,停留时间较长。

【8-6】下沉:双手轻轻扇动,引导鱼从南海海面慢慢下沉,经黄海再慢慢下沉至北海,直至北海海底,停留时间较长【8-(5~3)】。

如此反复上浮下沉,不计次数,越慢越轻越好。

【8-7】收式:上浮下沉多次反复后,当鱼沉至北海海底时,双腕交叉如鱼尾,左右摆动几次(如【8-(2~1)】图)。

最后,横掌掌心向内,上下转动几次,左手劳宫按黄海,右手劳宫按北海(8-7图),心神合一,凝视北海海底,久久便入静功之法路!

张至顺道长内八部《长寿功》图文解说(中)

(接上)

第四部 大转逍遥乐无忧

【4-1】起式:左脚向左迈出半步,左掌覆盖在脐上,右掌覆盖在脐下,稍停。

 

【4-2】双手仰掌置于腹前,指尖相对(不相接),掌心斜向上,形如抱球。

 

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e824b899a9014c08e7ade0f81b5085007af4f489.jpeg

 

【4-3】抱球下摆:两膝微屈,以肩为轴心,双手如抱球慢慢左右摇晃由小变大。

   

    

   

     

【4-4】抱球翻转:继续抱球,快速左右晃几次,即从左向上(过头),向右,向下转一圈,又回复到【4-2】的姿势。

    

     

    

【4-5】托球上举:抱球向右如带球状,右脚经左脚前,向左外侧迈一步,两脚成交叉步,右腿在左腿前,双手托球,身体随即向左后翻转。

     

【4-6】双手托球至头正上方,身体正直。

     

      

【4-7】向左后下摆,左手置于左身后,右手置于头上,掌心稍相对,双手如抱一大球。

     

    

【4-8】右手下摆至右后,左手同时移至头上左侧,掌心稍相对如抱一大球,上身亦随之拧向右后。

     

    

【4-9】抱球平带:两手平行转至胸部抱球,拧身以腰为轴向左后,右后来回晃球。

做完再重复一次,从抱球下摆到抱球平带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

【4-10】收式:抱球下摆的动作,晃球的幅度由大渐渐变小,转掌心向内,上下旋转一次,覆于脐之上下,左脚收回,静待片刻。

本部功晃球和转身的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但要悠然自得,心境快乐。

第五部 大雁腾空降吉祥

     

【5-1】起式:左脚向左迈出半步,两手指尖向前,变两阴掌,掌心向下,置于腹前,拇指相挨,象生大雁的尾巴。

     

     

   

【5-2】展翅腾飞:双掌左右摆动几下,两掌一合,随即左右分开,以腕、肩为轴,开合如扇翅,由小到大,由下而上向两侧扇动至平肩高,掌心向下,两臂向左右伸直,上下扇翅。

     

【5-3】两臂左右伸直,以掌背在头顶上方相拍,双手下落与肩平。如前上下起落,连拍三次,如大雁腾空振翅奋飞。左拳变仰掌,向上提至左腋。

     

【5-4】第三次拍翅时,双掌用力向上一冲,随即下落,左右伸直与肩平,掌心稍转向前,然后掌心向地,目光内视,如雁俯视大地,静待片刻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

【5-5】滑翔盘旋:右手稍高,左手稍低,头稍向左转,目光通过左手手臂看指尖;同时,身体向左后拧转,稍停。

     

【5-6】身体开始向右转,变左手高右手低,头也随之稍向右转。

     

【5-7】身体继续向右后拧转,目光通过右手手臂看指尖。

     

【5-8】就这样左手高右手低,右手高左手低,如图第【5-(4~7)】,反复的左右来回转体。目视指尖,像大雁在高空俯视大地,滑翔盘旋。

     

【5-9】最后一次,身体恢复正直,两臂平伸,与肩同高,掌心向下。

    

      

【5-10】择地下降:

(1)左移复位:右脚经左脚前向左侧迈一步,两腿成交叉步,右腿在左腿前,同时,双手如鸟翅一般,柔和的上下扇动一下,接着,双臂又恢复平伸状态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 

【5-11】左脚从右脚前向后侧迈步,两手上下扇动一下,又恢复平伸。

     

【5-12】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图中的动作。

     

【5-13】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两手轻微扇动一下。

     

【5-14】右脚向右侧迈一步;同时,双手扇动。

      

【5-15】左脚经右脚后向右侧迈步,双手扇动,此时,左腿在右腿后。即右腿在左腿前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 

【5-16】右腿从左腿前向右侧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平伸状态。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图2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式的位置上。

      

【5-17】(2)右移复位:左脚经右脚前向右侧迈步,两腿成交叉步,左腿在右腿前;同时,双手如鸟翅一般,柔和的上下扇动一下,接着,双臂又恢复平伸状态。

     

【5-18】右腿从左脚后向右侧迈步,两手上下扇动一下,又恢复平伸状态,如图所示。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图中的动作。

      

【5-19】左脚向右脚并拢,脚尖点地,两手轻微扇动一下。

     

【5-20】左脚向左侧迈一步;同时,双手扇动。

      

【5-21】右脚经左脚后向左侧迈步,双手扇动,此时,右腿在左腿后,即左腿在右腿前。

    

【5-22】左脚从右脚前向左侧迈步,双手,恢复平伸状态,如图所示。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图中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式的位置上。

    

【5-23】(3)右圈复位:两膝微屈,右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落在左腿上,稍屈膝。

     

【5-24】右脚虚步向前。

     

【5-25】向右外,如图所示,向右后划圈,右脚收回至左脚跟处,脚尖点地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 

【5-26】(4)左圈复位:右脚跟落地变实步,身体重点落在右腿上,稍屈膝;左腿变虚步,脚尖点地,左脚虚步向前,向左外,向左后划圈(与【5-(23~24)】图相同,唯脚的方向相反),左脚收回至右腿跟处,脚尖点地。

如此反复进行后,恢复成(5-22图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式的位置上。

     

【5-27】(5)点步: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放左腿上;同时,双手扇动,如图所示。右脚向右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到(5-22图)的动作。

左脚向右脚靠拢,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放在右腿上,同时,双手扇动(5-26图),左脚向左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到(5-22图)的动作。

     

      

【5-28】收式:两脚直立,双手扇动;同时,双手渐渐向前回收到腹前,两掌相靠;掌心朝下,拇指与拇指相挨,象征雁尾,与【5-(3~1)】图同,两掌向左、向右摆动几下。

接着,掌心向内,两掌相绕旋转一圈,收回至脐部,一掌贴于脐之上部,一掌贴于脐之下部,如图所示。

第六部 浪里行舟漂海洋

   

     

【6-1】起式:自然站立,左脚向右前方迈一步,双手提起,掌心向下,五指朝前,平行分开,置于腹前。

      

【6-2】(1)推舟式:双掌向下、向前、向上作弧形推去,身体也随之前倾,至手平肩时直臂,左腿成左弓步,右腿蹬直,右脚跟离地。

      

【6-3】右腿屈膝,身体后仰,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腿蹬直,脚尖提起;同时,双手沿原先推出的弧形回收至胸前。

如此反复前推后收,如船在大海中一高一低,随海浪漂荡。

      

【6-4】(2)摇橹式:当推舟推至前上方时,两手手腕交叉,掌心向下。

     

【6-5】双手向下、向内、向上沿弧形收回至小腹部,双手仍交叉;同时,身体后移,稍塌腰收腹,左脚蹬直,脚尖提起,右腿屈膝略蹲,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。

    

【6-6】双手翻转,掌心向上,身体稍后仰。

    

     

【6-7】双手向前推至双臂将要伸直时,两手左右分开,掌心向上平行向前;同时,身向前倾,重心放在左腿上,左腿稍蹬直,右脚成虚步,脚尖点地,脚跟提起。

     

【6-8】双手向下、向内、向后沿弧形收回至体侧,两臂伸直分开;手心朝前;同时,身体后移,右腿屈膝略蹲,重心在右腿,左腿成虚步,脚尖提起脚根点地。

     

【6-9】双手向后,向上划弧与肩平,同时,右腿蹬直,身体向上稍伸展。

     

【6-10】身体前倾,双手向前划弧,划至双手平行伸直向前,掌心向下,重心落在左腿上,左腿稍蹬直,右腿成虚步,脚尖点地,脚跟提起。

     

【6-11】双手交叉,如图所示,然后作摇橹动作,多次反复,与【6-(5~9)】的动作相同。

      

【6-12】(3)推舟式:摇橹动作反复多次,最后成图中的动作时,还原成推舟式,整个动作与【6-(2~3)】相同。

      

【6-13】收式:推舟动作反复多次,最后双手收回至小腹部,左脚收回,两手变横掌,掌心向内,上下转动一圈,收回,左手覆盖于脐之上,右手覆盖于脐之下。

(转下)

张至顺道长内八部《长寿功》图文解说(上)

将图文版的长寿功整理出来,图文版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细节,希望可以帮到大家。这篇文章只介绍功法,每部的功理会另外写一篇。

第一部 窃吃昆仑长生酒

【1-1】身体松立,口闭齿合,以意引津。舌尖在口内,上下左右来回任意搅动。哪里有病灶,就想在哪里搅动。

【1-2】当口水满口时,分三次慢慢咽到"太上老君的八卦炉",也就是咽到下丹田(脐下腹内),一切病菌病毒在炉中炼化,或从二便,口中,毛孔排出,疾病渐愈。但注意,没有口水时,不能干咽,干咽有火,容易导致喉咙干燥,干渴。

第二部 升降日月任督走

【2-1】起式:左脚向左平开一步,左右手覆于脐之上下。

【2-2】双手翻转一圈,转立掌,左掌在前,右掌在内,左掌提至额前,右掌附于左手腕处,手指向上,稍停。

【2-3】意想泥宫有一"火球"。双掌向内旋转开始下降,同时屈膝略成马步。两手降到胸部,稍停。随手降落时,舌顶上腭,意想"火球"由舌面经过,沿任脉下降。

【2-4】双手继续向内旋转,下降至小腹部,两腿屈膝成正马步,同时意想"火球"沿任脉下降至会阴部。

【2-5】两拳向外旋转上升,意想会阴部之"火球"从尾闾沿督脉上升。

【2-6】双掌继续外旋上升;同时,渐渐直膝,意想"火球"沿督脉继续上升。

【2-7】双掌继续外旋上升至额前,手指向上,右手附于左腕处;同时意想"火球"沿督脉继续上升,经玉枕、百会、至泥丸宫。然后,双手下降,动作与第【2-(2~6)】图相同。

如此反复进行,不计次数。

【2-8】收式:最后,当双掌降落至脐部时,意想"火球"也降至脐内,双手变横掌,掌心向内,上下旋转一周,左掌覆于脐上,右掌覆于脐下,稍停,收回左脚。

第三部 内转太极行八卦

【3-1】起式:左掌覆盖在脐上,右掌覆盖在脐下,是为"无极"。

【3-2】内转太极:左脚向左迈出一步,双掌以脐为圆心,向左,向上,向右,向下划圈,越转越大(中指尖渐渐相对,不相接),如抱小球变大球。

双掌划圈越划越大,高过头顶。

顺转太极的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【3-3】内转四象:以两乳为太极眼(即太极图阴阳鱼之眼),以身体中央,任脉为阴阳鱼之中央线,双手旋转。

【3-4】内转四象:

转法是:

(1)当划圈至左侧上最高处时,左掌在上,右掌在下,掌心相向。

【3-5】内转四象:

转法是:

(2)右掌心转向内,从左肩经右乳,沿任脉下降至小腹部伸直;同时,左手弯曲,沿左耳侧下至左肩。

【3-6】内转四象:

转法是:

(3)右掌继续向右侧上方旋转,右臂伸直,高过头顶,左掌也沿右掌的路线旋转经右肋至头右侧,掌心相向。

【3-7】内转四象:

转法是:

(4)左掌从右肩过右乳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右手弯曲沿右耳侧下至右肩。左掌继续向左侧上方旋转,左臂伸直高过头顶;右掌也沿左掌的路线旋转经左肋至头左侧,掌心相向。

如此反复练习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【3-8】运行八卦:

第一卦:当"内转四象"两掌在左侧上方时,右掌从左肩经左乳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掌心相向;同时,左掌弯曲覆在头上距离约三寸,掌心对百会(如北斗天罡式)。

【3-9】运行八卦:

第二卦:身向右稍转;同时,右掌划弧转向右后,掌心向左下,左掌落至胸前,掌心向胸。

【3-10】运行八卦:

第三卦:转体向右成右弓步,右手直臂向右上后划弧至左胯后;同时,左掌经右膝前向下弧形向右上推举,身体右前倾,左掌变勾掌

【3-11】运行八卦:

第四卦:左掌收回至头上,掌心对百会;同时,右臂从下向右上托举,掌心向上,同时身体恢复正直,向前。

【3-12】运行八卦:

第五卦:左掌沿左耳旁下落,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掌心向内;同时,右掌上撩覆回头上,距离头上约三寸,掌心对百会。

【3-13】运行八卦:

第六卦:身向左稍转,同时,左掌转向左后,掌心稍向后,右掌落至胸前,掌心向胸。

【3-14】运行八卦:

第七卦:转体向左成左弓步,左手直臂向左上后划弧至右胯后;同时,右掌经左膝前向下弧形向左上推举,身体左前倾,右掌变勾掌。

【3-15】运行八卦:

第八卦:右掌收回至头上,掌心对百会;同时,左臂向下向左上托举,掌心向上,同时身体恢复正直,向前。

内行八卦重复多次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【3-16】回转四象:转回到四象,动作路线同"内转四象",但方向相反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【3-17】回转太极:回转太极,动作路线同"内转太极",圆圈由大变小,越转越小,但方向相反。

【3-18】收式:双掌上下转动一圈,收回至脐之上下,回归"无极",如起式。

(转下)

张至顺道长《八部金刚功》图文解说及注意事项

看视频之余,将图文版的八部金刚整理出来,里面有一些细节及注意事项,希望可以帮到大家。

预备式

预备式非常重要!一定要练。包括形态和意念两个方面。

1.两脚并拢,身体直立,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,目视前方。全身放松,心平气和,排除杂念,心静自然。

2.左脚向左拉开,与肩同宽。两手五指并拢,稍用力(内劲),伸直。两臂伸直,两手向体侧略转,掌心向后稍斜。气机开始发动。

3.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,指尖对肋。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,一手在脐上,一手在脐下,两手劳宫穴(握拳时,中指尖指向处)处在一条直线,上下相对。气归中宫(心与肾中间处)。

注意要点:形神合一,专注;呼吸自如;体会气脉;脚趾抓地,肩部;膝盖放松;宜缓不宜急;心中的太阳。

第一部 双手插顶利三焦

五指并拢,两手向下伸尽。

直臂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。默念"生"字,以助气上升。

两手五指并拢,以腕为轴,用内劲向上成立掌,掌心向外。

曲肘,两手仰掌,向头顶百会穴(前后头发中点联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会点)处相靠,中指尖相接,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宽外,稍停。默念"长"字,再助气长。两手背直掌相靠,指尖向天,两臂用力,猛向天空插至直立;稍停。默念"化"字。

双手分开,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于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,默念"收"字。以手腕为轴,两臂向下构成垂掌掌心向内。

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,两手分开分别贴于脐部,稍停,默念"藏"字。

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内劲,反掌从头顶直插云霄,牵动了手三阴、手三阳、足三阴、足三阳,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,达到利三焦的作用,就使头、五脏六腑、四肢的阴阳表里作了一次整体调整,为后面几部功打下基础。第二部 手足前后固肾腰

两手合掌(空心掌)置于胸前。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,腿直身正。两手合掌向前冲出,直臂与肩同高,目视前方。

两手翻掌,背靠背紧贴。两手分开向两侧平展,掌心向后,两臂成一字形,稍停。

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,身体前倾(但不要弯腰勾头),目视前方;同时,两手直臂向后搂抱至尾椎部,合掌,稍停。

合掌用力尽量往腰部上提。合掌分开,掌心向内,置于脊椎两侧徐徐下推至两臂伸直。

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,掌心渐转向前,至两臂直平一字形与肩同高;同时,前腿也渐蹬直,稍停。

两手直臂向前搂抱,合掌,臂与肩平,稍停。

两手合掌收回胸前,左腿收回,两脚分开与肩同宽,自然站立。稍停后,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,成右弓步,动作同前。

本部功法通过"手足前后"、弯腰、屈膝、按摩肾腰的习练以调理肾经、膀胱经,达到强肾壮腰之目的。第三部 调理脾肤需单举

两掌变拳(前四指尽量内屈,拇指顶前四指指甲),两拳相对,掌心向上,置于脐上。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。

双拳移至左腰外侧。左拳变立掌,掌心向前;右掌变阴平掌,掌心向下,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。

两掌同时动作: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,变阳平掌,指尖向后;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,指尖向左。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头身正直向前,稍停。

两手小臂同时内旋,左掌变立掌,掌心向右,指尖向天;右掌变垂掌,掌心向左,指尖向地。

握拳。左拳下拉,右拳上提,相对于左乳下;同时,左脚蹬直,双拳移至腹部。

双拳移至右腰外侧......动作与前同,但方向相反。

脾恶湿喜燥,胃恶燥喜湿;脾气宜升,胃气宜降。两者相辅相成,彼此协调平衡。根据此原理,本功法采取两臂上下举按的动作,使阴降阳升,不断调理脾胃气之中和。又,脾有大络穴,在人体腋窝下六寸,走向皮里肤外。

本功法的双臂举按开合,能疏通大络穴,调理脾肤,消除风寒湿燥、血凝等疾病。

第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雕

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,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。

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。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不停地向上、向右、向下旋转两圈。

在腹前下方稍停,两掌变拳相对上提到脐部,右拳变立掌于胸前,掌心向左。

绕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,成侧掌,掌心向外,与肩同高,如开弓状;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,上身重心落在腿上。

然后,左拳上提到右腋,拳心向内。

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(拳、肩同高),稍停。

全神贯注,目不转睛看右手劳宫穴,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。猛翻。

右掌旋转成直掌,掌心向前。

右掌变拳,拉至右肋;同时左拳推向右肋,两拳相对,拳心向内。

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向右伸直。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连划两圈,至小腹前。

握拳,上提至脐部,动作同前,但方向相反。

动作要领:1.肩要平,但不要耸 2.专注,心神放在掌心 3.拉弦时,要有感觉 4.射箭时要快,从掌心射出去 5.开阔心胸,抒发意志 6.把平时压抑的东西绑在箭头上射出去

本部功法采取双臂旋转左右升降,以调理肝、肺气的平衡和顺;同时,通过"如射雕"的动作,两目神光瞄准掌中的劳宫穴,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。意到气到,气到血到,血到力到,就能舒肝明目,展肺利表,促进全身气血畅通。第五部 回头望足去心疾

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,双拳提至左肋部。

左拳变仰掌,向上提至左腋,右拳变平掌,掌心向上,上提至左乳,翻掌,掌心向下。

左掌指尖渐向下,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;在左掌后插的同时,右掌下推,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(比头高一些);也是同时身体向左转,向前倾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两手成一斜直线;同时转头向后,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。

两手小臂旋转,握拳。

收回至左腰,两拳相对,拳心向上;同时,左腿蹬直。

双拳移至腹前,身体转回原位。

右边动作与左边相同,唯方向相反。

使两目回头反观,就可以置心一处,去掉杂念,达到心静神宁;而且当两目反观,用意回摄,扫视后身与足肾穴,使肾水上升乾鼎,心肾相交,滋养身心,调节心身阴阳平衡,心疾随之逐渐消失。第六部 五劳七伤向后膲

预备动作。

双拳变掌,掌心向内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为止,稍停。

然后,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,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与小指尖相按。

仰掌,掌心略微向上,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稍停。翻掌,掌心向下,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臂紧贴身体,稍停。

全身放松,眼帘微垂,注视鼻尖,意想两目为日月,为探照灯,向身体微微内照

接着,头向左慢慢转动,内视,至左肩,稍停,继续向后转,目光随头转动,慢慢地巡视,内视左半身和脊椎。

头慢慢回转至胸前,内视。头在慢慢向右转动,内视,至肩部,稍停。再继续后转,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。

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,对有病的部位,要多看些时间。

结束时,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,稍停后,慢慢睁开两眼,翻掌,掌心向上,提至脐部,转掌使掌心向内,气归下丹田。两手分开,握拳,掌心向上,相对于脐部。

当头部左右转动,慢慢地、轻松地向后瞧时,就会无意间使颈椎、胸椎、腰椎等部位得到运动,使原来有些变形、错位的得到复原,沿脊椎的各脏腑相对应的穴位,也在进行光、气梳理,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。第七部 凤凰展翅周身力

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。

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。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,不停地向上、向右、向下划圈。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。

当划第三圈,双手到头顶时,往右后左方向劈去。

身体身右,以腰带动左手,弯腰,手指点右脚尖。

身体身右,以腰带动左手,弯腰,手指点右脚尖。直腰,左手举回头上,再弯腰,以左手指点右脚尖。如此上下连点三次。

向左展翅:两手同时上提至右侧,掌心相对,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划圈,弯腰,手指点脚尖,方法同前,唯方向相反。握拳归位。左右展翅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

结束本部功时,两手向左、向上、向右下旋转一圈至小腹,两掌变拳,拳心向上,相对置于脐部,收回左脚。

本部功法为八部金刚功最重要的一部,是前面六部功法的总发动。通过前六部功法把全身的筋骨打开,调动全身的气血、五脏、八脉。

本部功法,前几遍慢些,后来越打越快,代表战况越来越激烈,凝视贯注,坚持五到九遍,扫除身上的一切五劳七伤,如同"凤凰浴火重生",人的身体也会有个新的开始。

第八部 两足顿顿饮嗜消

预备动作。夹臂定神:双拳变掌,掌心向上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,至劳宫穴在身躯边止,稍停。

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,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尖与小指尖相按。

仰掌,掌心略微向上,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,稍停。

翻掌,掌心向下,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臂紧贴身体,稍停。

两脚并拢,两脚跟慢慢抬起。

然后轻轻下顿,共五次。头两次提起较高,速度较慢,相隔较久;后三次提起较低,速度较快,相隔较短。其节奏是"1---------2---------3---4---5"。提顿五次为一节,至少做五节。

最后两脚分开,与肩同宽,翻掌,掌心向上,提上至脐部。

全身自然松立,两脚紧靠,两臂下垂紧靠身,手三阴、手三阳已绷直,全身用内劲绷紧,将两脚后跟绷直提起(即足三阴、足三阳经络绷紧),将身体举起又放下,作有节奏的上下起落运动,使全身上下的经络、骨骼、关节进行张弛调整,作到松筋疏骨,对消除饮食阻滞及不良嗜好,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两膀靠紧,两手插拢,两脚并拢。上下牙齿叩紧。那么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就有了准备,不怕顿。否则你一顿。人体内的气一活动,肠胃就跟着动。

收功式

有起势必有收式,不收功则散开元气不能归聚,所以,一定要收功。方法是:两手分开,指尖向上,指背相靠,置于脐上。两手上提至指尖到"天突穴"(胸骨上窝正中),稍停。

舌顶上腭,随掌上提时,意想气从"气海"(脐下一寸半处)沿胸而上,经舌上"印堂"(两眉头联线中点)到"百会",过后脑,下至"玉枕"。(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)这样可以开发智慧。

两手分开向左右变垂掌(掌心向内)置于乳房外侧同时,意想气从玉枕沿颈椎向左、右肩分流。

两手继续向下沿两肋至大腿两侧。随手下落时,意想上下左右、里里外外的气如淋浴一般,直至涌泉穴。(脚底正中凹陷处)当脚有气感时,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松,再安静、自然站立片刻,即为收功完毕。

1、在习练时,是否要怒眉突眼,全身绷紧?

答:不要。恰恰相反,练功前要全身放松,排除杂念,安静自然。

2、练功前的思想准备是什么?

答:打起精神。认真投入,排除杂念,心志专一,意守本体。这样才能够神不外驰,气不外跑。决不可精神疲惫,马虎敷衍。

3、有无禁忌?

答:有。饭后一小时内不能练,饭前饭后不能做剧烈运动,这是普通的卫生常识。另外,下雨、大风、大雾、打雷或天气恶劣时不宜在室外练功。

4、有几部的动作是左右对称的,是否练一边也可以?

答:不可。一定要练完对称动作。

5、习练的时间如何安排?

答:《金刚功》宜在早上太阳快出、未出时面向东方习练。一般讲,这套功法不论何时、何地,不论哪个方位都可以练。但要注意要从预备式起,练完后要收功。

其他注意事项:

1、金刚功中握的拳如图,大拇指盖住四指的指甲。

2、不管是练习全套,或者选练其中一部或几部,但每次一定要做起式,练完一定要收功。

3、女性生理期、怀孕期间禁止练习。这里解释一下,金刚功走血快,凡是身体上出现了出血症状都不要练,同时女性生理期是独有的排毒阶段,练功会影响自身排毒,而且生理期休息不会前功尽弃,生理期彻底结束后继续练习即可。

最后的最后,希望大家可以坚持,让它成为一种习惯,加油,共勉!

练习金刚功的注意事项

除了书上说得那些练功注意事项,友情的提醒大家几点,仅供参考:

1、练功要避风,特别是贼风;练完功一身大汗,切忌吹风,切忌马上洗澡。要擦拭汗水,换上干爽衣服,等热气完全散去再洗澡。

2、不要赤脚练功,即使是站在瑜伽垫上也不行;也不要穿拖鞋练功,不仅是对祖师功法的不敬,穿着拖鞋做动作练功也无法正确的发力。

3、练功一定要配合好的情绪。练功到一定时间,气很强,情绪不好,跟气合上,再怎么练功,不但没提高,还会生病,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。不好的情绪配合上强气,比一般人,都强,也就生病更快更重。练功初期都是想去病这个阶段,不要去想,心里就坚定信念,就会好起来的。坚定练功,不去想,自身还有一个先天意识去调理的,自有出路把病排出去。不要用心去想,通过练功等那个意识去调理。所以说,平常做人一定不有太强的我执意识,否则就会心邪,气也就歪了。这是不正常人生。要把我融入大社会中去。为大众谋利益那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。无私才能成道。

4、心动即是贪,有贪即是烦恼。练金刚功,长寿功,静功,搅动功一切功法,都离不开心静。功中,一但,心不得静,人体中气血就会乱套。不得正法,反而造成气血堵塞。流通不畅现象。人体,一切所有器官,是个循环系统,相互相通的。经脉相通,脏腑也相通,一处乱全身气血都乱。身体达不到强健的,最好,先不要吃生冷东西。说过了要吃也要循序渐进。等身体转好,这个好,要比一般人都强,如何强法,天热比一般人耐高温,天冷比一般人耐寒,比如穿衣不会臃肿那种。不会感冒发烧咳这是最起码的要求。身体毛病全消除。 身体好,睡眠比一般人少,不是硬撑不睡,稍休息体能恢复快,精神足,这些要在身体强健下才能做到,要靠长时间合适得法才能做到。多休息,多练功,饮食合理,心态要好。 同病不同人,调理都不一样的。比如肝病,还要看男女老少,有没同时患有其他的杂病,毛病多,时间需要更长。关键还是要看心态,心静者,练功效果最快。平常心花花不得静,这种人最难调理,甚至,走向出偏,走火入魔。

5、金刚功,长寿功,属动功,这类动功,只要用心练,没听说过,出问题现象,不得心静的,选练最好。金刚功,去病特点,向外,通过动作,把体内病向外排。达到治疗目的。长寿功,特点,向内,通过带动阴阳气血运动,达到治疗效果。如,第二三节,最明显,通过动作带动气血,身体内外一起运动,达到平衡关系。通过体内体外自然界关系,用泻补用运动中的热去除病。

道家的功夫,也是来源于生活,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。道爷提醒,意念要的是专注,安心安神。细细感受自己身体就好。眼到神到,神到气到,气到血到,血到精到。

安心,专注,清静,活在当下,你就合道了。

习炼金刚功长寿功的体悟

金刚功具体该怎么练?

1.稳定神思 、关注当下,心空不执

2.在练功中五指要并拢,每节中间手收腰间时是方拳

3.慢,用力,猛翻掌

4.懒散人的做法:慢展撑满、缓急绷弹、紧拉缓拽、前后遥远、左右无边、上下贯通、合于本源!

而练长寿功,双肩一定要放松,不松压制着气血运行。初学者最容易走进的练功误区:练金刚功没劲,练长寿功不松。练金刚功,也需要长寿功、静功等功补充。

人最终二种病,一是气病,很多是气病,二是血病,身上疼痛积块是血病,既要行气活血,还需要补充能量,肝血养才能长寿,脾胃需要气才能强壮。心要静才能不出问题。肾水要足才能滋养全身有活力。

练金热过火,变成武火,通经脉有二种,一种武火,一种文火,金多练上火是武火,一样会通但比较热,心没定力容易烦燥。

金长结合一起,属文火通,这种比较平稳通,后者通常难感知。

炼心修命,靠平常一点一滴积累起来,心静积累,才能改命,

累积能量,就是药,才能去治病调理好身体。

年轻人怎么养生?

养生

一. 年轻人怎么养生?

食饮:不食生冷寒凉,不食肥甘厚味。不暴饮暴食,不饮食无节。不吃零食和夜宵。

情志:不过思多欲。不争强好斗。不诲淫诲盗。不患得患失。不殚精竭虑。不精神外驰。

衣着:男不露背,女不露肉。虚邪贼风,当避则避。是故,圣人避风如避剑。衣不蔽体者,男人阳痿,女人痛经。久而久之,不孕不育。

作息:阳同日升,阴同暮降。逆天地之气者,阳不升,阴不降,阴阳失调,谓之病也。轻者心肾不交,升降错乱。重者,阴阳决离,命不久矣。

居处:阳多则痿,阴多则阙。取其中,日照半室为上。不居高台,不居地下。朝西归西,朝北成鬼。朝东志生,朝南有为。

房事:不醉以入卧。不过劳无节。劳后浴汗伤风,轻者大病,重者送命。遇阴邪天气,

不宜行房。冬主闭藏,不宜行房。欲行房事,既择吉日亦必择吉时,亥时为宜。

劳作:劳而勿伤其形,作而勿伤其精,虽有繁务,精气不损。行走坐卧,皆可摄生。

总要:养生者,摄生也。摄生之要,在于无死地。

(风为百病之长。)

(年轻人,首先是个人。其次才是年轻。)

(现代式的那种健身运动容易导致猝死。)

(生命不在于运动,而在于静养。)

(科学只是约定俗成的一套认知系统,并不是正确的同义词。)

(以妄为常者,才是行尸走肉。不知生,不知死,不知穷理至性,更不知养生尽年。这么活着的人,徒有其形,而丧其真,而丧其神。有形无神者,何异于鬼。)

(小人谋食不谋道,君子谋道不谋食。)

(年轻不是理直气壮地去无知的理由。疾病,是度量无知的一把尺子,它可不管你有多

年轻。二十出头得癌症,尿毒症死掉的年轻人不少的。那么多中年人,头秃了,身材变形了,一身肥肉,早泄不举,疾病缠身,这一切,都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种下了"无知又无畏"的种子。)

(汽车存在的价值,不是为了加油时的快感。而是驰骋飞扬。人活着只是为了口舌之欲,岂不是枉费一生。)

二.关于吃东西

庄子说,天下通一气,人吃食物的本质,是食食物之气,彭祖比较会吃,吃东西前,要学会望气。

感冒就是寒邪客身,注意保暖。

物无美恶,过则成灾,新鲜的食物才是最好的,超市食品过度加工,气都没了。

糖尿病多喝水,主要是胆汁,吃太多,胆,脾,胰过用,气郁伤胆。

三.关于肾亏

多吃五谷和坚果,补肾精。精亏太多,毒药调不好,得养,养个几年差不多可以恢复。不用激素,激素会透支未来。

怎么积累自己的兵马,身体也是一样,枪杆子里面出政权,你的精气就是你的兵马,兵强马壮,什么病都一扫而光;病了,就是被人攻破城池,正不压邪,形同兵败。要打赢战争,有用师百倍,用师万倍之法,这就要靠领会了,别人说了解释不通。

四.关于作息

子午十二流注可搭配《黄帝内经-四时调神大论》一起实行。

五.关于坐月子和喝开水

内经云:寒伤形,热伤气。

什么叫寒伤形呢,比如水结冰,气温太低了,水的形凝结了。热伤气呢,比如水沸腾了,气温太高,水蒸气向上升腾缭绕,水的形,被沸腾了,水的气被剧烈翻滚了。

为什么中国人最聪明呢,因为中国人的远祖,一直生活在不热不冷的温带。在温带进化了上万年,气温温和,对智力的进化,十分关键。反观印度人,热带进化出来的人种,总是寻死觅活的要追求个清凉。

为什么印度人总是那么渴望清凉呢,因为热坏了。不仅身体热坏了,精神热坏了,脑子也热坏了,热的他们总是想死,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,死了就能解脱了。他们觉得死后世界里,就会很凉快,凉快的地方,对他们来说,就是极乐世界。多么低级的追求啊。

寒带进化出来的人,比如白种人。白种人白皮肤,蓝眼睛,黄头发,其实这种体质特征,就是遗传形状稳固下来的白化病亚种。白人妇女,为什么一过了20岁马上身体就走形?因为在寒带进化出来的人类白化病亚种,一旦人的阳气衰堕,从20几岁的巅峰往下掉,那么她们的形体,就缺乏阳气再撑住。因为寒伤形太过,阳气撑不住了,于是就垮塌了,就变形了。这是基因里面的寒,在左右她们的体质。

肿瘤和癌症,基本原理,都是寒邪所导致,而不是毒。很多人认为,排毒可以防癌,这是缺乏常识的说法。因为中医里面,根本没有"排毒"这个东西。

在吃的方面,吃冷饮,吃冷食,喝啤酒,吃太多的生冷寒凉之物,等等等。在穿的方面,穿吊带衫,坦胸露乳,漏肚脐眼,大冷的天穿短裤,冬天也不穿棉袄。起居生活方面,喜欢吹冷气,喜欢游泳。等等等。这些都是癌症的温床。

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喝开水?这里面的学问,其他民族的人,理解不了。为什么中国人现在得癌症的这么多,其实跟污染的关系还不是很大,而是中国人学了太多的衣食住行起居坐卧的方方面面的腥臊夷俗,都会导致寒邪集聚。寒邪攒多了,先长个瘤子,阳气化不开它,瘤子继续攒,等阳气再虚一些,瘤子就变成了癌症。

自己本民族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认为是陋习,非要邯郸学步的跟洋鬼子学那些令人作呕的动物式的生活习惯。

为什么洋鬼子生娃不用做月子,我们中国人生娃就得坐月子呢,为什么洋鬼子都是喝冷水,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要喝开水呢。看吧,缺心眼的人太多了,老喜欢抬这种杠,这么无知,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。这样的人,长个瘤子,得个癌症啥的,也都是自己作出来的,更是没文化和无知的结果。

中国人为什么生娃要做月子呢,因为中国人的体质,如金枝玉叶一般,进化的特别精致和金贵。所以生娃这种气血大亏的事,就需要静养来恢复气血。但是洋鬼子就不一样了,他们进化的特别粗糙,傻大黑粗的,分娩这种事对他们来说,就跟动物一样奔放。

六.散步时间

早晨傍晚若有闲暇,各散步一小时,饭后散步为佳。早上散步,可以升阳气,晚上散步,可以降阴气。

七.身体为药

身体本身才是药,草药金石只是辅佐,医道的最高境界,就是以天地为药,夺天地之正气。

八.调整作息

遵从子午流注作息法,先矫正作息,睡不好都是白搭。睡好了,再追求吃好。不要吹空调,切记,不要吹大风,生活中避风如避箭,从睡好觉开始吧。

九.闭目养神

病皆起于过用,出问题就该养,养肝气就是多闭目养神,午休那两个小时,闭目养神最佳。

十.关于运气

运气,是中医五运六气的简称,如果你问 你相信运气吗?这就等同于问,你相信中医吗?人如果逆了四时的阴阳,就会诸事不顺。如果顺应了四时的阴阳,则会大吉大利。人合天地之阴阳,便能蓄养一身的正气,正气足,那么在春天的时候,志向就会勃发,一年下来,才能有大成就。所谓的运气,并不是指概率,而是天地这个大系统宏观的阴阳变化。它不是一种随机或然性的东西,它是一种确然的规律。一个人只要法天则地,合于阴阳术数,好运气,只是理所当然的结果。倒霉的事,也都会离自己很远。

好运气,吉利,亨通,趋福避祸,都不是靠乞求而来的,也不是靠蒙来的。一个正气足的人,福利多,是可能性比较大的。一个正气不足的人,祸端多,则是可能性比较大的。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点,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,这个天文和历法的事实,亘古不变,那么从这个确定性的基础出发,后面很多事,也是可以推知出确定性结果的。

十一,真正的阳,是春夏养出来的

空调是虚邪贼风。夏天不养阳,还吹贼风伤阳,这样的生活,活不长。实在要吹空调的

话,就开三十度。35度以下没必要开。买个好点的高级空调,稍微降降温。对身体的损害会

小点。那种大风直吹的,太凶残。千万不能被风直着吹。等自己阳气灭光了,以后很多年都

恢复不过来。

不要吹电风扇,电风扇更邪恶。风扇更是虚邪贼风。别用电风扇,那个东西太伤身体。

尤其是不要睡觉的时候吹风扇,老年人能直接吹死。圣人避风如避剑。

〔出汗,风扇吹一下凉爽〕不可以。出汗后,应该先用干毛巾擦干,不可以直接吹风,

冲冷水。形同作死。

春夏不养阳,秋冬不养阴,阴阳颠倒,同性恋就多了。本质上都是身体上的毛病。

热是很舒服的事,为什么都觉得是洪水猛兽呢?我从来不觉得会热的难受,夏天采阳气很舒服的。中午不要被太阳直射到皮肤,保护下,别晒伤。不要暴晒。热就热吧,很舒服的。

37℃才会伤津。出汗不是很好的吗?为什么要阻止出汗呢?补足水分就行了。

很多人削尖脑袋要吃药搞扶阳,其实真正的阳,是春夏养出来的。吃药搞扶阳,是很愚蠢的行为。干姜附子吃多了,很容易把人弄死。本来就阳不足,还要开大火,熬干会很快的。天地才是长生药。违背了天地四时,病了,再去求药,这是很荒诞的事。

人一年的阳气,就在于春夏养出来的。春夏养不出来阳气,秋冬也无精可藏。就好比说,给树一直关在空调房里,开十五度,那么它肯定没有室外的自然的树长的好。

晚上出外面多散散步,九点回来,十点左右洗个澡,再睡,就不热了。七点到九点,去外面乘凉,别闷在家里。

还有,夏天别吃冷食。夏天人的阳气都在体表,脏器都是虚的,吃冷食,会把脾胃搞坏。现在很多女孩子痛经什么的,不孕不育等,跟夏天吃了太多的冷食有很大关系。〔未冰冻的凉开水可以吗?〕喝温开水最好。

吕祖养生歌

1.不负春光不负人,不欺神道不欺贫。有人问我修行法,只种心田养此身。

2.一日清闲自在仙,六神和合服平安。丹田有宝休问道,对境无心莫问禅。

3.奉真修道守中和,铁杵成针要琢磨。此事本来无大巧,只争日逐用功多。

4.息精息气养精神,精神丹田气养身。有人学的这般术,便是长生不老人。

5.如鼎沸,如沉沦,失道迷真业所根。有人平却心头棘,便把天机说于君。

6.酒色财气四堵墙,人人都在里面藏。有人跳出墙儿外,便是长生不老方。

7.天涯海角人求我,行到天涯不见人。忠孝义慈行方便,不需求我自然真。

8.举世人士何所依,不求自己更求谁?绝嗜欲,戒贪痴,莫把神灵暗里欺。

9.命要传,性要悟,入圣超凡由汝做。三清路上行人少,畜类门前争入去。

10.人人气血本通流,营卫阴阳百刻周。岂在闭门学引气,正如头上又安头。

11.精养灵根气养神,此真之外更无真。神仙不肯分明说,迷了千千万万人。

《黄庭咒》

黃庭,一般人俗稱它為「心頭」,修行家稱它為「靈台」,佛陀稱它為「煩惱根本」,老子則稱它為「黃庭」。

      為什麼老子稱它為黃庭呢?

     「黃」是五色之中,以此比喻心境上的天然無染、不墮分別取捨的意思。「庭」是元神所居之所。人身一股五元未判真氣的感應中樞,該處是元神所居之家庭,故稱為「庭」。

一位博友说,《黄庭咒》这个秘咒威力无比,不但能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,还可以在默念中帮助别人调理。虽然,我至今还没有用《黄庭咒》帮人治过病。但在我感到疲劳或身体不舒服时,只要一念《黄庭咒》意念集中某部位,就感到丹田(精)、膻中(气)、泥丸(神),似乎有一股热流涌入体内,果真不舒服的感觉瞬间就消失。

  • ** 《黄庭咒》
         黄庭真人,剑印随身。**
  • 斩关夺隘,风火雷霆。
  • 泥丸上将军,统领九部神。
  • 涌海下将军,统领九部神。
  • 丹元中将军,统领九部神。
  • 神威正将军,统领九部神。
  • 四九三十六,各按本宫营。
  • 真人有命,速速来临。
  • 听吾号令,守卫黄庭。
  • 一不许妄动,二不许妄行,三不许惊恐,四不许张声。
  • 各列斧旌位,各防邪魔精。清清净净,郁郁冥冥。雷声一震,大显威灵。
  • 带虎符,佩龙文,夺三关,心太平。
  • 吾奉太上老君,急急如律令。 
  • **
      

       从泥丸、涌泉、丹田、神威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咒语的力量,常人看来是普普通通的。竟然意守"精气神",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,真是不可思议,可见咒语的奥妙无穷,变幻莫测。
      **

张至顺道长“八部金刚功”详解——养浩然之气,炼金刚之体(附视频)

针对目前的新冠疫情,从预防角度来讲,提高自身免疫力,就能避免外来邪气入侵,大家可以学一套养生功,活动一下身板,提升正气,提高我们自身的抵御能力,"八部金刚养生功"是比较好的选择。

图片

张至顺道长(1912------2015),号米晶子,河南沈丘人,七岁时值清末民初,战乱灾荒交加,因家境贫困离家乞讨。十二岁随师学艺,十七岁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。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在道观,张至顺从事杂役,终日劳苦,磨练心志,因道心清明和修炼上独辟蹊径,被师授以真传,为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正宗第二十一代传人。张道长很早就想把强身健体、救命养生的金刚、长寿功和修炼秘诀传授给每一个中国人。

下面就介绍一下张至顺道长八部金刚功,愿有缘人惜之!

图片

八部金刚功是道家祛病强身、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,它由金刚功(外八部)和长寿功(内八部)两部功法复合而成

金刚功为阳,为刚,为外,为显,为离,为火,为乾,为体,为后天,为基础;长寿功为阴,为柔,为内,为隐,为坎,为水,为坤,为神,为先天,为上乘。

修炼八部金刚功实为内外结合、刚柔结合、乾坤结合、坎离结合、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。

长期习炼可以达到"天人合一"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、阴阳平衡、祛病健身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
图片

油麻菜老师(黄剑)在专访张至顺道长的文章中,有这样一段描述:

十七岁时,张至顺道长遇见了一位刘明苍道长,传得道家八部金刚长寿功,八十余年来习练不辍。已近百岁高龄,张道长依旧身板硬朗,动作不衰,甚至眼力都丝毫不差,看书写字完全无碍。

八部金刚功适合在清晨阳光将出未出时,在相对清静的环境里面朝太阳方向习练,让全身金刚之气与朝阳相映同辉。

"金刚功"有八个动作,有的像弯弓射箭,有的像开天劈地,还有凤凰展翅。

道长说这个功法最早谁发明的说不清,但这八个动作正代表张紫阳真人传的八个脉络: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、阴蹻脉、阳蹻脉,这八脉又把全身的经络都带动了。

道长说:直行为脉,横行为络,脉络嘛,内通五脏,往外三百六十五骨节,八万四千毫毛。

坚持习练能帮助理顺四肢,使身躯、骨骼、关节的连接舒畅,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归位,对协调脏腑运作、排除体内各种病气、强身健体很有帮助。

每个动作都要举轻若重,动作次数不少于五次,不多于九次。

老道长说练功的时候不需要一直惦记着数数,否则心有所念,气血就不会那么通畅,有违道家养生本意。

图片

金刚功(外八部)功法的排列顺序,深含妙理。首先从"通利三焦"发动全身的气机开始。然后,逐个脏腑锻炼。

那么,以哪一脏腑为先呢?《黄帝内经》说:"肾为心之主,脾为肾之主,肝为脾之主,肺为肝之主,心为肺之主。"按照《黄帝内经》的原理,先固肾腰

"肾为先天之本",是人生命的根基。其顺用于外,可以生人;其逆用于己,可以自生。根深叶茂,欲枝叶繁茂,必须先培根本。

脾为后天之本,故"固肾腰"之后,接之以"调理脾肤",继而是"左肝右肺",然后对最主要的"君主之官"的心脏,用"回头望足去心疾"来调理。

这个顺序正是《黄帝内经》五脏所示的顺序,具有练一脏、巩固一脏之功用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对一些潜伏的"五劳七伤"身疾,以"神光向后瞧"来扫除它。

这样就可以祛病强身,使身体更加健壮,又通过"凤凰展翅周身力"和"两足顿顿饮嗜消"的功法锻炼,使全身经络血脉畅通,消除饮食阻滞与不良嗜好,预防各种疾病,从而达到圆满之功效。

张真人八部金刚功完整演示

八部金刚功(详解)

图  解

预备式

图片

动作要领:

形神合一

专注;呼吸如常;体会气脉;脚趾抓地;肩部、膝盖放松;宜缓不宜急;心中的太阳。

预1 两脚并拢,身体直立,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,目视前方。全身放松,心平气和,排除杂念,心静自然。

预2 左脚向左拉开,与肩同宽。两手五指并拢,稍用力(内劲),伸直。两臂伸直,两手向体侧略转,掌心向后稍斜。气机开始发动。

预3 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,掌仰平,指尖对肋。

预4 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,一手在脐上,一手在脐下,两手劳宫穴(握拳时,中指尖指向处)处在一条直线,上下相对。气归中宫(心与肾中间处)。

第一部 

双手插顶利三焦

图片

1.1 五指并拢,两手向下伸尽。

图片

1.2 直臂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。默念"生"字,以助气上升。

1.3 两手五指并拢,以腕为轴,用内劲向上翘成立掌,掌心向外。

图片

1.4 曲肘,两手仰掌,向头顶百会穴(前后头发中点联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会点)处相靠,中指尖相接,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宽外,稍停。默念"长"字,再助气长。

1.5 两手背直掌相靠,指尖向天。

1.6 两臂用力,猛向天空插至直立,稍停。默念"化"字。

图片

1.7 双手分开,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与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。默念"收"字。

1.8 以手腕为轴,两臂向下构成垂掌,掌心向内。

图片

1.9 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,两手分开,分别贴于脐部,稍停。默念"藏"字。

第二部 

手足前后固肾腰

图片

2.1 两手合掌(空心掌)置于胸前。

2.2 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,腿直身正。

2.3 两手合掌向前冲出,直臂与肩同高,目视前方。

图片

2.4 两手翻掌,背靠背紧贴。

2.5 两手分开向两侧平展,掌心向后,两臂成一字形,稍停。

图片

2.6 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,身体前倾(但不要弯腰勾头),目视前方;同时,两手直臂向后搂抱至尾椎部,合掌,稍停。

图片

2.7 合掌,用力,尽量往腰部上提。

2.8 合掌分开,掌心向内(手掌不贴身体,有一定距离)。

2.9 置于脊椎两侧,徐徐下推至两臂伸直。

图片

2.10 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,掌心渐转向前,至两臂平直呈一字形,与肩同高;同时前腿也渐蹬直,稍停。

图片

2.11 两手直臂向前搂抱,合掌,臂与肩平,稍停。

图片

2.12 两手合掌,收回胸前,左腿收回。

2.13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,自然站立。

稍停后,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,成右弓步,动作同前。左右腿动作完成后合为一次。重复多次。

第三部 

调理脾肤需单举

图片

3.1 左弓举按:两掌变拳(前四指尽量内屈,拇指顶前四指指甲),两拳相对,掌心向上,置于脐上。

3.2 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。

图片

3.3 双拳移至左腰外侧。

3.4 左拳变立掌,掌心向前;右掌变阴平掌,掌心向下,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。

图片

3.5 两掌同时动作: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(如举一重物),变阳平掌,指尖向后;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(如按一只老虎),指尖向左。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头身正直向前,稍停。

3.6 两手小臂同时内旋,左掌变立掌,掌心向右,指尖向天;右掌变垂掌,掌心向左,指尖向地。

图片

3.7 握拳,左拳下拉(如拉一弹簧),右拳上提(如提一水桶),相对于左乳下;同时,左脚蹬直。

3.8 双拳移至腹部。

图片

3.9 右弓举按:双拳移至右腰外侧......动作与前同,但方向相反。

完成上述左右手举按动作,合为一次。重复多次。最后左脚收回,与肩同宽。

动作要领:

1、专注在两个掌心

2要有气概,有霸王举鼎的气势

3、不要屏气

4、举轻若重,若有若无

第四部

左肝右肺如射雕

图片

4.1 预备动作。

4.2 左弓射雕: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。

图片

4.3 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。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。

4.4 不停地向上。

4.5 向右。

4.6 向下,旋转两圈。

图片

4.7 在腹前下方稍停。

4.8 两掌变拳相对,上提到脐部。

4.9 右拳变立掌于胸前,掌心向左。

图片

4.10 绕右乳下半圈,向右下,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。

4.11 右手成侧掌,掌心向外,与肩同高,如开弓状;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,上身重心落在腿上。

4.12 然后左拳上提到右腋,拳心向内。如拉弓弦般平拉至左腋(拳、肋、肩同高),稍停。

图片

4.13 要全神贯注,目不转睛地看右手劳宫穴,意想箭从劳宫穴穿过,射向远方之雕。

4.14 右掌旋转成直掌,掌心向前。

图片

4.15 右掌变拳,拉至右肋;同时左拳推向右肋,两拳相对,拳心向内。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向右伸直。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连划两圈,至小腹前。

图片

4.16 握拳,上提至脐部,动作同前,但方向相反。

图片

图片

4.17 左右射雕合为一次,多次重复,不计遍数,顺其自然。

4.18 最后双手划一圈,收拳,左脚收回原处。全身之气自然归元于脐。

第五部 

回头望足去心疾

图片

5.1 预备动作。

5.2 左转头回望足: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,双拳提至左肋部。

图片

5.3 左拳变仰掌,向上提至左腋。指尖渐向下,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;在左掌后插的同时,右拳变平掌,掌心向上,上提至左乳,翻掌,掌心向下,下推。

图片

5.4 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(比头高一些);同时身体向左转,向前倾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两手成一斜直线;同时转头向后,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。

图片

5.5 两手小臂旋转。

5.6 握拳。

图片

5.7 收回至左腰,两拳相对,拳心向上;同时左腿蹬直。

5.8 双拳移至腹前,身体转回原位。

5.9 右转头回望足:右边动作与左边相同,唯方向相反。

左右回望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最后收回左腿,双手握拳,置于腹部。

动作要领:

1、难点在于手掌前推和后插同步;

2、身体与手臂是一个斜插的姿势;

3、脚要稳住。

第六部

五劳七伤向后瞧

图片

6.1 预备动作。

6.2 夹臂定神:双拳变掌,掌心向上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,在身躯边为止,稍停。

6.3 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,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与小指尖相按。

6.4 仰掌,掌心略微向上,沿胸中线上提,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,稍停。

6.5 翻掌,掌心向下,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臂紧贴身体,稍停。

图片

6.6 神光内照:全身放松,眼帘微垂,注视鼻尖,意想两目为日月,为探照灯,向身体微微内照。脚不动,头和身体慢慢向左转动,继续内视。

6.7 转至左肩,稍停。继续向后转,目光随头转动,慢慢地巡视,内视左半身和脊椎。

6.8 头慢慢回转,至胸前,内视。

图片

6.9 头在慢慢向右转动,内视,至肩部,稍停。再继续后转,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。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,对有病的部位,要多看些时。

图片

6.10 五气归元:左右后瞧合为一次,反复多次。结束时,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,稍停后,慢慢睁开两眼,翻掌,掌心向上,提至脐部,转掌使掌心向内,气归下丹田。

6.11 两手分开,掌心向上,握拳,相对于脐部。

动作要领:

1、动作要慢,特别是老年人或者腰有伤的;

2、腰部以下不要动,是一根毛巾般的扭转;

3、眼睛垂帘,呼吸均匀,心神平静;

4、想象自己全身的经脉被成束后拧了一圈。

第七部

凤凰展翅周身力

7.1 预备动作。

7.2 向左横跨一步。

图片

7.3 向右展翅: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。

7.4 不停地向上。

7.5 向右。

图片

7.6 向下,划圈。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。

7.7 当划到第三圈,双手到头顶时,稍停。

7.8 凤凰三点头:身体向右,右手放下。

图片

7.9 弯腰,左手指点右脚尖。

7.10 直腰,左手举回头上。

图片

7.11 再弯腰,以左手指点右脚尖。如此上下连点三次。

图片

图片

7.12 向左展翅:两手同时上提至右侧,掌心相对,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划圈,弯腰,手指点脚尖,方法同前,唯方向相反。握拳归位。左右展翅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

图片

7.13 结束本部功时,两手向左、向上、向右下旋转一圈至小腹。

7.14 两掌变拳,拳心向上,相对置于脐部,收回左脚。

动作要领:

1、凤凰三点头,两个手臂要一条线;

2、脚的站位不要一条直线,以免扭伤大腿外侧;

3、转圈越来越快,凤凰三点头也越来越快。

第八部

两足顿顿饮嗜消

图片

8.1 预备动作。

8.2 夹臂定神:双拳变掌,掌心向上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,至劳宫穴在身躯边止,稍停。

8.3 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,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尖与小指尖相按。

8.4 仰掌,掌心略微向上,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,稍停。

图片

8.5 翻掌,掌心向下,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臂紧贴身体,稍停。

8.6 两脚并拢,两脚跟慢慢抬起。

8.7 然后轻轻下顿,共五次。头两次提起较高,速度较慢,相隔较久;后三次提起较低,速度较快,相隔较短。其节奏是"1---------2---------3---4---5"。提顿五次为一节,至少做五节。

图片

8.8 最后两脚分开,与肩同宽,翻掌,掌心向上,提上至脐部。

动作要领:

1、两足并拢,两臂夹紧;

2、上下牙齿要咬住;

3、顿下来的时候是自然落体。

收功式

图片

收1 两手分开,指尖向上,指背相靠,置于脐上。

收2 两手上提,指尖到"天突穴"(胸骨上窝正中),稍停。舌顶上腭,随掌上提时,意想气从"气海"(脐下一寸半处)沿胸而上,经舌上"印堂"(两眉头联线中点)到"百会",过后脑,下至"玉枕"(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)。这样可以开发智慧。

收3 两手分开,向左右变垂掌(掌心向内),置于乳房外侧。同时意想气从玉枕沿颈椎向左右肩分流。

收4 两手继续向下,沿两肋至大腿两侧。

收5 随手下落时,意想上下左右,里里外外的气如淋浴一般,直至涌泉穴(脚底正中凹陷处)。

收6 当脚有气感时,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松,再安静、自然地站立片刻,即为收功完毕。

动作要领:

1、动作要慢;

2、不要用意,不要去主动引气;

3、最后把气送下地底,越深越好。

练功贵在持之以恒,一部好的功法,只要每天坚持去练习,自会强身健体,益寿延年。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